22
2019
-
05
中国在被动式建筑国内外发展情况有着怎样的走势?
作者:
建筑全寿命期产生的碳排放占全球碳排放总量的30%。如果目前的增长速度继续下去,到2050年,与建筑相关的碳排放将占全球碳排放总量的50%。开展建筑节能减排专项工作十分必要。
国际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发展
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作为更高节能性能建筑,是建筑节能的中短期目标,欧美发达国家均将超低能耗建筑作为建筑节能的发展方向和现有节能标准的重要补充。为全面提升建筑能效储备技术和产品。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是目前欧美建筑节能研发和应用的重要领域,欧美主要国家已经或正在制定适应本国国情的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技术体系。
- 德国-
德国被动房已经成为具有完备技术体系的自愿性超低能耗建筑标准。目前,已经有6万多栋的房屋按照被动房标准建造,其中有约3万栋建筑获得了被动房的认证,主要以住宅为主,也有办公、学校、酒店等类型的建筑。
德国被动房研究所(passivehouseinstitute,PHI)是被动房研究和认证的权威机构,其对被动房的定义为“被动房是一个节能、舒适的建筑节能标准,比既有建筑节能90%以上,比新建建筑节能75%以上;利用高性能围护结构、太阳得热、热回收等技术使建筑不再需要传统的供热系统,并通过通风系统供应持续的新风。”从定义可以看出,被动房通过采用高性能的围护结构将建筑热需求降低,仅需充分利用太阳能和室内的得热即可解决冬季供暖问题。同时通过采用高效热回收系统的新风系统向室内提供清洁的新鲜空气,营造良好舒适的室内环境。即使在极端寒冷的前期下,被动房仅需要使用很少的辅助能源就能满足室内舒适度要求。可以看出被动房主要着眼于解决冬季供暖问题,所应用技术也以解决供暖为主,对应用在夏季需要主动供冷的地区的研究较少。
德国被动房的认证要求简洁凝练,其认证的要求为:
1、供暖能耗:供暖能耗≤15kWh/(㎡·a)或热负荷≤10W/㎡;当采用空调时,对供冷能耗的要求与供暖能耗一致;
2、建筑一次能源用量≤120kWh/(㎡·a);
3、气密性必须满足N50≤0.6(注:即在室内外压差50Pa的条件下,每小时的换气次数不得超过0.6次);
4、超温频率≤10%(注:超温频率定义为全年室内温度高于25℃的小时数与全年时间的比值)。
被动房认证中仅需要对建筑气密性进行实际测试,其他参数仅通过计算即可,因此被动房并不对建筑实际能源消耗进行要求。
在被动房的设计和认证的过程中PHPP(PassiveHousePlanningPackage)对认证结果的权威性提供了重要的保障,PHPP是一个能够进行建筑热工、冷热负荷、能耗、通风等计算的工具包,另外PHI还对被建筑材料、建筑设备、认证工程师、设计单位、施工单位进行了认证。保证了被动房认证结果的可靠性和权威性。德国被动房标准体系作为被动超低能耗建筑标准体系中最为成熟的一员,在世界范围内受到极大的关注,很多国家都学习和参考德国被动房体系开展适用于本国特色的建筑标准体系的研发和推广。
- 丹麦 -
上世纪90年代,丹麦政府提出“到2050年丹麦将成为化石能源零依赖的国家”。建筑节能被作为实现这一目标的核心手段,丹麦通过提出严格的建筑节能要求,加强对既有建筑改造,税收政策调控等政策措施,建筑能耗大幅下降。近年来丹麦政府通过不断提高建筑节能标准要求,推进超低能耗建筑的普及,开展建筑节能工作。由丹麦企业主导的主动房(Activehouse)自愿性超低能耗建筑技术标准在欧洲同样拥有重要的影响力。
主动房建筑理念是威卢克斯集团(去年ECGB组织了威卢克斯廊坊工厂的参观活动➜威卢克斯参观)提出了一种应对能源和气候挑战的前瞻性理念该理念倡导建筑应该实现气候平衡、居住舒适、感官优美、具备充足的日光照明和新鲜的空气,即实现能耗效率与最佳室内气候之间的平衡,同时保证建筑以动态方式适应周围环境,实现碳中和。在这一理念指导下,建筑将自主生产能源,以可持续地利用资源,有效改善人们的健康水平和居住舒适度。
主动房与被动房相比,在强调降低建筑能量需求的前提下,更强调可再生能源在建筑中的应用。目前在全球范围内已有建成和在建主动房40余栋。并显现出快速增长的态势。另外,2000年丹麦也引入了被动房的理念,被动房的认证参考了德国被动房的标准和指标,认证由德国被动房研究所的合作单位丹麦被动房研究所负责。
- 瑞士-
瑞士政府通过支持研究机构推广超低能耗建筑。Minergie是由瑞士政府支持的一系列超低能耗建筑技术标准。截止到2009年,约有1.5栋建筑获得了Minergie认证。Minergie标准体系由Minergie、Minergie-p、Minergie-A和Minergie-ECO等组成。其中Minergie-p标准是在德国被动房技术标准上进行了适当的调整以适合瑞士的气候条件和国情的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标准,Minergie-P相比于德国被动房标准,对不同类型建筑的供暖能量需求分别做了详细规定。并对增量成本及热舒适做了规定。
- 韩国 -
2014年7月,韩国政府发布《应对气候变化的零能耗建筑行动计划》,完成了世界第一个***零能耗建筑研究推广的顶层设计,分析了零能耗建筑推广的障碍,提出零能耗建筑发展目标和具体实施方案,明晰了零能耗建筑财税政策及技术补贴。同时,韩国设立国家重点研究计划,建立***科研团队进行零能耗建筑技术的研发,完成示范工程,建立零能耗建筑认证标准。
在韩国,“零能耗建筑”定义为“将建筑围护结构保温性能最大化从而将能量需求降到最低,然后使用可再生能源供能,从而实现能源自给自足的建筑”。
为了加速推动零能耗建筑,韩国将广义的“零能耗建筑”具体划分为三种类别,分别是“低层零能耗建筑”(Low-riseZeroEnergyBuilding)、“高层零能耗建筑”(High-riseZeroEnergyBuilding)以及“零能耗建筑社区”(ZeroEnergyBuildingTown)。
低层零能耗建筑,指层数小于8层,全年供冷、供暖、照明和通风能耗能实现自给自足的建筑。
高层型零能耗建筑,层数大于等于8层,建筑物需要通过最大化的使用自身可提供的可再生能源系统以满足所需的供冷供暖需求,不足的部分可以由附近学校、公园内的可再生能源装置补充。
零能耗建筑社区,指高新智能化的零能耗城市,将零能耗建筑的规模从单体建筑扩展到了城市社区。
考虑到当前国家经济技术水平,零能耗建筑的推广实施不能一蹴而就,为此,韩国制定了详细的阶段性发展目标。2009年7月6日,韩国政府颁布了“绿色增长国家战略及五年计划”,针对零能耗建筑目标做出三步规划:到2012年,实现低能耗建筑目标,建筑制冷/供暖能耗降低50%;到2017年,实现被动房建筑目标,建筑制冷/供暖能耗降低80%;到2025年,全面实现零能耗建筑目标,建筑能耗基本实现供需平衡。
上一页
下一页
上一页
下一页